Date 2019-11-12
Location New York City, USA

主讲人:金安平教授

《孔夫子,您让我大吃一惊!—— 〈论语〉选读:求知、解道、论政》

 

精彩集锦

国内的朋友:戳这里观看(Link)

国外的朋友:

 

金安平教授任教于耶鲁大学,是全球研究儒家学说的权威人士。她为我们诠释三章《论语》所表达的哲学思想,并亲自指导我们如何运用孔子的思想解决今日社会、政治及个人的问题。

 

活动报告

20191112日晚,Yeshiva大学的中犹对话系列第四次讲座在中城的Yagoda Commons举办。该项目由犹太研究学院副院长孔慕仁教授(Mordechai Cohen)发起,此次讲座由 Katz 生命科学院和 Bernard Revel 犹太研究学院承办。孔教授认为中国人与犹太人有着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开展中犹文化交流和对话的活动很有意义。

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耶鲁大学的历史学家金安平教授(Annping Chin)。她的讲座主题是 “孔夫子,您让我大吃一惊!《论语》选读:求知、解道、论政。金教授是全球研究儒家学说的权威人士。在本次讲座中,她为我们诠释了三章《论语》所表达的哲学思想,并亲自指导我们如何运用孔子的思想解决今日社会、政治及个人的问题。

Yeshiva大学校董会的 Selma Botman 女士作了开场致辞。她在讲话中表达了对中犹对话项目的支持,并希望两国人民可以多加交流,增进了解,共同促进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随后 Yeshiva 大学的文化多样性负责人、学生事务副主席、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视光学院医学与健康孔子学院院长的Gui Albieri 博士代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致辞,并诚挚的祝愿此次活动可以圆满举行。

Yeshiva大学校董会的 Selma Botman 女士作了开场致辞。她在讲话中表达了对 “中犹对话” 项目的支持,并希望两国人民可以多加交流,增进了解,共同促进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随后 Yeshiva 大学的文化多样性负责人、学生事务副主席、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视光学院医学与健康孔子学院院长的Gui Albieri 博士代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致辞,并诚挚的祝愿此次活动可以圆满举行。

作为金教授的讲座的介绍者,孔教授为听众比较了中国哲学和犹太经典,主题为:《孔圣人与以斯拉大祭司:传统价值在危机处理中的运用》。孔教授任教于Yeshiva大学,对《圣经》的研究非常深入。通过比较孔子与以斯拉大祭司(Ezra the Scribe)这两位圣人,孔教授阐述了中国古典哲学和古希伯来经典中表达的类似的传统与思想。

孔教授认为,孔子和以斯拉都是利用传统的教义,来面对政治和文化危机。谈及孔子,孔教授提到,孔子认为春秋时代的政治混乱是由于道德沦丧 —— 彼时的政治掌权者抛弃了西周早期的优良传统与制度,因此世风日下,人心惶惶。此外,孔教授还补充道,按照传统的说法,孔子编纂了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关于以斯拉大祭司,孔教授指出,以斯拉从波斯返回之后,面临政治上的反对和民众对于宗教的无知,毅然重建耶路撒冷,并重新教育犹太人对于律法的认知。同时,以斯拉建立了 “大议会,让犹太人重新接受律法,并明确了24本书的希伯来圣经。《圣经》中《尼希米记》(Nehemiah)的第八章里也提到了以斯拉的所作所为。

 

在接下来的讲座中,金教授为大家讲解了《论语》中她摘录的节选。节选涉及了三部分的内容:求知,解道,和论政。第一部分的节选里,金教授谈及了学习的方法,以及对待知识的态度。《论语》14.44 中提到,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金教授着重强调了 “”  “” 这两个字,即欲速则不达。若是想逐步取得成就,那必然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而是需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真正掌握知识。

关于第二部分的 “解道,金教授举了《论语》13.18 中的例子: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叶公所说的 “直躬,即正直,乃是儿子亲自举报了偷了羊的父亲。然而孔子却说,他认为的 “正直” 是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而 “正直” 正是在其中。金教授指出,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伦理道德上的问题:所谓的 “正直,到底应该如何定义?是否 “正直” 意味着每次都要大义灭亲般的举报家人,或者每次都是选择包庇?孔子眼中的 “正直” 在于,法不外乎人情。每一次的选择都是一次对于人性的考验,而在这每次的抉择之中,人性里的 “正直” 得以体现。

第三部分的 “论政” 是此次讲座的重点,金教授着重分析了几个文本片段。《论语》14.39 中提到关于 “击磬” 的隐喻: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
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金教授分析道,此片段中隐士用了隐喻,借 “击磬” 和《诗经》中 “深则厉,浅则揭” 一句告诫孔子:人处在社会里,许多事要随宜权变。对于许多事,深不得,浅不得,能在深浅之间恰到好处,就是最大的本事。隐士显然在劝孔子不要为当下黑暗紊乱的政治奔走,而孔子的回答却是:“果哉!末之难矣。” 孔子羡慕隐士的果断,可是他却不知道自己在出世与入世间该如何选择。

《论语》13.3 中也同样提及了孔子的政治抱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是不成,则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对于学生子路的问题,孔子给出的答案是 “正名。金教授在此阐述了孔子的 “正名观名不正言不顺,这首先是对于当政者来说的: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为官者,官名与职责是名实统一的,把自己的分内的工作做好,也就是名实统一了。除了 ”正名观“ 以外,金教授认为,孔子透露出的治国思想乃是 ”和平治国,而非暴力镇压。与同时期的许多政治家不同,孔子认为音乐、艺术、文学在和平治国的思想中也是相当重要的。在此种治理方案下的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理想的社会。

本次活动共有百余名听众参加并认真聆听了此次讲座,而之后的自由提问环节中,听众所提出的问题也展现了他们对于此次讲座的收获和思考。孔慕仁教授表示,中犹对话的系列讲座只是大家了解两国文化的一个开始,他同时也希望再接再厉,往后的日子里会继续为大家谋划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