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 安樂哲教授
《儒学中的道德规范》
精彩集锦
安教授为我们讲述儒家传统中的道德规范,以及它如何影响当今社会,安教授认为,中国古典文学为世界哲学做出了贡献。开场致辞由项目总监——孔慕仁教授为听众比较中国伦理和古希伯来经典中类似的犹太理想表达。
活动报告
2019年3月12日晚第二次“中犹对话”在Yeshiva大学开展。该项目由犹太研究学院副院长孔慕仁教授(Mordechai Cohen)发起。孔教授定期到山东大学讲学,他认为中国人与犹太人有着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开展”中犹文化交流和对话”的活动很有意义。
本次活动特邀北京大学哲学系安乐哲(Roger Ames)教授做关于“儒家传统道德规范”的讲座。安教授是儒家哲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国古典文本诠释的权威人士。在本次讲座中,他把中国古典思想与基督教神学及西方哲学进行比较,并阐述中华文化与犹太哲学的相似之处,如对家庭和教育的重视。
安教授认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家庭和角色伦理”。没有人是孤身一人,我们都是家庭和社会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有与其他人相关的角色。我们个体的身份取决于我们扮演的角色:父亲,儿子,母亲,女儿,姐妹,兄弟等。学校也是一个大家庭。中国有句俗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正是师生间亲人般的情谊的写照。中国古典哲学崇尚尊老爱幼,年轻人必须承担对老一辈的责任,而老一辈人也很注重文化与亲情纽带的传承。
安教授指出,现代西方世界强调个体主义,以自我为中心,而中国古典哲学重视集体概念,这未尝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当今困扰世界的环境、气候、能源等问题,是任何一个国家,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都无法单独解决的难题,只有世界各国联合起来,才有希望攻克难关。这正是孔子所要表达的价值观。
安教授摒弃两种对儒学的陈旧的解释,并赋予其崭新的意义。在十九世纪,基督教传教士曾基于基督教教义来翻译儒家文本;到了二十世纪,许多学者(包括中国学者 ) 借用西方哲学的概念来解释中国古典文本。安教授认为这些方法都不符合标准。他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与众不同,独特深刻的观察世界的方式,各种译本无法准确表达其本意。只有汉语言才能精确地阐释儒家思想的精髓。他鼓励大家学习中文,并高度评价了孔子学院为世界中文教育和全球文化交流做出的巨大贡献。
安教授同时也承认,儒家思想的某些要素必须适应现代世界的需求。例如,现代社会主张男女平等。女性作为母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通过教育,她们已经在各个领域,各种行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本次活动共有100多名观众参加并认真聆听安乐哲教授的演讲。来自Katz科学与健康学院的上官舜同学发表开场感言。上官舜曾就读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获统计学学士学位。现今她在Yeshiva大学攻读计量经济学硕士学位。她非常感谢能有机会在“美国先进的犹太大学学习,享受教育福利,体验不同社会文化”,并为参加“犹太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而自豪。
在第二次中犹对话活动中,越来越多的与会者表示,现在是实现这一愿景的时候了。受到Sy Syms商学院黄河教授的邀请,数十位北京大学的校友参加了这次活动。黄教授也是北京大学大纽约校友会会长,他评价道:“犹太人和中国人的文化共享核心价值观,如对家庭和教育的重视,这个活动有利于在两个种族之间建立更密切的对话。”